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人民政府 | |
信息名称: |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 主题分类: |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7-11-09 | 成文日期: | 2017-11-09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本政发〔2017〕23号 | |
关键词: |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本溪市人民政府文件
本政发〔2017〕23号
本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
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自治县、区人民政府,本钢,市政府各委办局、直属机构:
为扎实推进全市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根据《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 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6〕27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服务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6〕6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如下 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 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三个推进”“四个着力”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个驱动”战略 ,坚持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提高服务业供给 体系质量和效率,厚植长远发展优势,多措并举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实现服务业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 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发展服务业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2.坚持结构调整。坚持需求端做加法、支撑端做乘法的原则,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房地产、金融、现代物流 、商贸流通、旅游、文化体育、科技信息、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十大领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紧紧围绕群 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积极创造新型服务产品,形成新的朝阳产业。
3.坚持产业融合。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 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互支撑、联动发展;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 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4.坚持创新发展。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服务业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 、管理创新,以创新引领和支撑服务业加快发展。培植创业文化,搭建创业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壮大 服务业市场主体。
5.坚持民生优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新变化,积极发展旅 游、健康、文体、休闲、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6.坚持扩大开放。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发展服 务贸易,切实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7.坚持绿色环保。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生态环境改善,打好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攻坚战,补齐生态短板,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运用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推进服务业绿色 环保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传统服务业比较优势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加壮大,生 产性服务业更加集聚,生活性服务业更加便利,服务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要素配置效率明 显提升,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生成。到2020年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0亿元,年均增 长6%,占GDP比重达到49%以上。
——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房地产去库存任务;2017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81.5万平方米,增长12%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70亿元,年均增长7.3%;2017年超过57亿元,增长8%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公路汽车客货运总周转量达到141.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3.83%;2017年超过125.67亿吨公里,增长 3.76%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12亿元,年均增长8%;2017年超过407亿元,增长8%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超过411亿元,年均增长12%;2017年超过293亿元,增长9.6%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2017年超过6.86亿元,增长10%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6亿元,年均增长10%;2017年超过6.5亿元,增长10%以上。
——到2020年末,全市大健康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2017年超过100亿元。
——到2020年末,全市养老床位超过1.5万张;2017年全市养老床位新增1000张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缩短房地产去化周期。到2020年末,全力化解商品房源区域性供求关系不均衡状态。重点以降成本、去库存为抓手 ,筹办春秋两季房交会。实施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并行,做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加快平山甲楼、胜利路三角地 等老城区项目施工进度。实行差异化供地政策,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和房地产市场供应管理。加强住房租赁信息政府服 务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做好银企对接。采取保障性住房货币化补贴方 式,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置业,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责任单位:市住房 和城乡建设委、市国土资源局、人民银行本溪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
(二)活跃创新金融业。到2020年末,以创新发展金融业为核心,组建五大产业基金。推进全市1支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 金和8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营工作。建立“融资项目储备库”。汇编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扶持南芬农信社加快筹 建农商行步伐,推动本溪县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成立本溪市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积极推进 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建立担保和信用增进机制。深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银行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合作。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打造“互联网+专营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新模式。深入宣传和贯彻《征信管理条例》,优化金融生 态环境。(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本溪市中心支行、本溪银监分局)
(三)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到2020年末,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快递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5 亿元,年均增长24%。加快推进桥北钢铁、彩北钢铁、高新区医药、南芬铸件产业以及桓仁西江等5个商贸物流园区建设。 重点培育发展华联商厦、金凯达连锁超市配送、辽宁(本溪)长江农副产品智能交易中心3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 华联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团体配送单位持续配送客户数量达到100家,覆盖人口达到10万人,形成60家生鲜食品配送能 力。推动金凯达连锁超市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业务,发展100家生鲜食品超市进社区。推动本溪商贸冷链物流二期项目和本溪 桓仁交通物流中心项目投入使用。推进高新区保税物流发展,进一步完善功能。推动辽宁天士力物流港发展第三方物流和 供应链物流。鼓励发展绿色物流。加强商贸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正远物流和泰运物流中心“物流本溪”信 息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市邮政管理局)
(四)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一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家级示范基地产业集聚优 势和本溪县、桓仁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优势,高标准建设高新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本溪县、桓仁县 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在行政村建立40个电子商务村级综合服务站。力争京东集团在本溪注册公司。实施电商“企业上网、 双进工程、跨境电商、示范创建、平台建设”等五项工程。重点扶持利民商贸、溪味道、格莱美居、裕祥明4家本土电商平 台建设。完善大商天狗、华联、苏宁云商、生活惠体验区。采取“借船出海”战略,重点推进华夏三宝保税仓、华联进口 商品直销中心、本溪市隆昌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爱尔创数字化口腔4家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二是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创新发 展。重点引导本溪商业大厦、华联商厦等实体企业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型;引导大商新玛特等传统百货业向大型商业综 合体转型;引导桓仁参茸城等商品市场向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市场转型;引导本溪富虹国际饭店、本溪万豪国际酒店等住宿 餐饮企业向大众化、精细化发展。三是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万达广场、丹霞国际广场、金地广场、兴隆大家庭 和红星美凯龙5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四是推动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到2020年末,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和连锁店。鼓励家政 店、洗染店、美容美发店、大众浴池、家电维修等各类生活服务连锁企业进入社区,打造“15分钟便民圈”,实现居民日 常消费需求在居住地500延长米半径内得到满足。全市新增连锁便利店网点100家,社区连锁便利店网点总数力争达到370家 ,平均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250家,比“十二五”末期翻一番。五是实施“农商互联”工程。积极开展农商对接、农超对接 、农商互联、工商衔接、产需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生产的先导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是提升会展业规模。支持大型品牌展会。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新兴展会 。引进外埠知名办展企业,努力培育本市办展企业。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展览商业新模式,实现“互联网+展览”升级, 扩大展览业网上交易规模。到2020年末,全市会展交易额达到24.5亿元,增长6%。七是促进消费稳步增长。培育发展信息 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教育消费、绿色循环消费,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需求。做强“假日经 济”。抓住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消费节点,繁荣活跃消费品市场。做热“夜经济”。举办夜晚小商品展销会、 美食促销会、啤酒节等系列活动,拉动夜晚消费增长。做火“球经济”。借助“CBA”辽宁男篮主场优势,促进商贸流通与 旅游、体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产权局、市旅游发展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局 、市环保局、市农委)
(五)培育壮大旅游业。到2020年末,围绕我市“一路 一带、一城一域”大旅游总体布局,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我市GDP比重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达到20%以上。年游客接待量达到本地常住人 口数量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一是加强全域旅游规 划统筹。编制《本溪市全域旅游规划》《本溪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规划与相关产业规划“多规合一”。二是 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旅游景区改革步伐,组建国有旅游控股公司,推进全市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上市,并设 立本溪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构建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抓存量引增量,实施68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天著温泉小镇、汤 沟国际旅游度假区、御龙山温泉理疗、枫香堡温泉红酒庄园等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四是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增创2个国家级 旅游度假区、2家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3家省级特色旅游小镇、2家高星级温泉酒店。五是培育“旅 游+”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制定《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庙后山农业公园、如意岛农业观光产业园等 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包装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映像本溪》等大型演艺项目走入景区,形成常态化演出;突出本溪“ 绿、野、鲜、特”等美食特点,打造本溪美食之旅,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六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 平。在主城区、本溪县、桓仁县选址,建设3处以上大型游客服务中心;围绕交通干线、旅游景区新改扩建一批标准化旅游 公厕。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新建26处以上乡村民宿集聚示范村落。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完成电子商务结算、智能检售 票、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旅游发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文化广电局、市商务局)
(六)做优做精文化体育产业。一是做优文化产业。到2020年末,力争使全市县(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 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成立1家国有文化控股公司、打造1台精品剧目、活跃2个文化消费市场、树立3个工艺美术品牌、 扶持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全市国有文艺院团推出2台以上原创精品剧节目,全市各类演出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不低于100 场。50%文化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现转型升级。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全市村(社区)普遍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是做精体育产业。到2020年末,全市体育产业总 规模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6%。推进我市“国家自行车训练基地”、本溪县“国家休闲垂钓基地”以及明山区“国家体育产 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申办“2018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活动。举办省级以上公路自行车赛 事5-6次;创建全国登山户外产业示范城市,举办省级以上户外活动赛事10次;争取规模以上体育产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及体育类小微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承办好CBA联赛等品牌赛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赛事需求。积极发展山地、水上、航空运动产业。完善健身器材和场地保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体育与相关 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局、市体育发展委、市旅游发展委、市教育局)
(七)加速发展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一是着力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在钢铁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健康、现代农业、信 息产业领域,加快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众创空间2家以上。重点推进本钢自动化公司的光电 产品检测平台、琦润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普医疗远程会诊等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围绕 “五大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联盟。争取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三是推动产业跨界和融合。依托省工业互联网产 业联盟,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产品及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 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移动互 联网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责任单位:市科技产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旅游发展委 、市卫生计生委、市农委)
(八)积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一是推进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末,全市大健康产业运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0亿 元,税收30亿元,实现就业人数7万人,降低医保支出10%。打造“健康4S城市”(即Sanitization—清新润肺空气、 Safety—绿色安全食品、Strength—健身养生温泉、Sentiment—养生文化情操),把我市健康产业发展成为辽宁省大健康 产业示范区、国内大健康产业先导区、全国知名一流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市铁路医院PPP项目,采用PPP模式引入社 会资本进行合资、合作、转制等改革形式,建立专科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建立本溪市心血管诊疗中心和首都 专家大病再诊断中心,为山城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建设以辽宁三生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为主的血液净化医联体项目, 以二级综合医院为龙头,辐射全市二级以下具有运营条件的医院,提升本溪高品质血液透析环境,为患者提供优质血液透 析服务。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标准的血液净化医联体,为本溪地区广大尿毒症患者提供便捷、优质的血液净化服务。二是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末,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00%城市社区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全市100张床 位以上规模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到5家以上,护理床位达到3000张以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2020年,引进国 内品牌居家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助餐、助洁、助浴、各类维修等居家服务项 目。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签订合作协议。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 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内设老年病科、老年人病房及护理院等养老机构。加强养老机构建设。落实好 养老机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境外资本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卫 生计生委、市人社局)
(九)丰富发展家庭服务业。到2020年末,全市家庭服务业营业额实现6.2亿元,年均增长6%。大力发展现代居民生活服务 业。整合各方信息平台资源,促进居民和家庭服务资源联网,培育家庭服务信息与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网络,实现“一网” 多能、跨区域服务。加强行业品牌建设,塑造我市生活服务行业新形象。依托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展居民和家庭 服务培训,重点加强“新大陆”家政服务培训功能。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核心,通过连锁、加 盟、特许经营等方式,支持引导各类生活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现规模化、质量化、标准化发展。(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
(十)支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到2020年末,鼓励职业学校发展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和完善 基本适应本溪服务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7个。发挥高校在服务业相关专业建设中的牵动作用,加大对举办本科层次服务业 相关职业教育高校的支持力度。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 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服务,加强青年技能人才储备工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推进服务业重点 行业和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含本溪 高新区,下同)、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本地区、本行业的组织管理和落实实施等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做好分析评估。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单位 和工作责任,抓好落实。要适时开展阶段评估,全面分析评估本意见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准确判断服务业发展 走势。
(三)完善监测统计体系,提高数据准确性。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 工作网络,建立部门联动、基层核实的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季度更新维护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 体系,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做好示范推广。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 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预期 。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支持服务业发展、参与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 发展的正能量。
本溪市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