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bxsjyj-2024-00111 发布机构: 本溪市教育局
信息名称: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家庭和学校沟通联系建立和谐家校共育环境的提案》(第3216号)答复 主题分类: 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 2024-07-02 成文日期: 2024-07-02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家庭和学校沟通联系建立和谐家校共育环境的提案》(第3216号)答复

发布时间:2024-07-02 10:15:24 【字体:

尊敬的佟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家庭和学校沟通联系建立和谐家校共育环境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我们将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明确家校双方的权责界限,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密切合作、形成有效互补。同时,我们将鼓励家长和学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市教育局本学期开始将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讲,通过展板、传单、讲座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进行普法,让更多的家长明确自身的职责,也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责任。

进一步明确在家校共育中,家长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关注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二是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三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提供一个稳定、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

五是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六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过分溺爱或严厉惩罚,以理性和耐心引导孩子成长。

七是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八是以身作则: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示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也明确学校在家校共育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是提供教育指导: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二是保持沟通交流: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三是组织各类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增进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尊重家长意见:学校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四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品德养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六是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要确保校园安全,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

七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应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搭建家长教育渠道:我们将积极开设“家长学校”,邀请专业人士和有成功经验的家长进行培训和交流。通过家庭教育公益巡讲、交流研讨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成长的心理特点,提升亲子交流技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本学期市教育局将成立教育首个家庭教育指导站,本站将充分依靠本溪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本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有利资源,把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尝试家庭教育新思路。指导站将一面对学生,一面对家长,一面对学校,从三者中间进行融汇协调,形成家庭教育新模式。指导站将举办公益家庭教育讲座和家长沙龙,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

深化家校共育实效:传统的家长会多以公布成绩和学科排名等,班主任多以学生纪律、思想和日常表现为主,家长会开成了表彰会、展示会、批斗会,造成老师难、学生怕、家长尴尬的局面。您所提出的建议非常好。我们将鼓励学校将改革传统家长会形式,增加家长与教师的互动环节,以个案探讨、学生才艺展示、家长经验分享等方式为主,提高家长会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将要求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感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此外,我们将加强家访工作的落实,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进行一次全覆盖的家访的确有很大困难,但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家访还是可行和必要的。

我们将认真落实以上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家校共育工作。同时,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与学校携手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