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bxsjyj-2024-00086 发布机构: 本溪市教育局
信息名称: 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减轻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让教师回归教学的建议》(第3008号)答复 主题分类: 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 2024-06-12 成文日期: 2024-06-12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减轻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让教师回归教学的建议》(第3008号)答复

发布时间:2024-06-12 13:19:58 【字体:

王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减轻教师不合理工作负担让教师回归教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程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在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师待遇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由于一些历史的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建议中提到的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表现是: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有的布置随意;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这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教师增加了额外负担。

对此,市教育局的态度是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

一是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查找教师负担,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城乡、学段等不同特点,避免“一刀切”。坚持标本兼治,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突出重点,大力精简治标;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关系,提高水平,发展专业治本。坚持共同治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二是继续落实教师减负工作。

1、精简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地方党委和政府要统一部署和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工作。各部门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年初分别报同级党委办公厅(室)、政府办公厅(室)研究审核,由党委办公厅(室)统一报党委审批。除教育部门外,其他部门不得自行设置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确需开展的要商教育部门,按程序报批后实施。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由同级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开展,同类事项可合并进行,涉及多部门的联合组团开展,严格按要求按程序进行,不能层层加码、扩大范围、增加环节、延长时间,坚决避免对学校和教师随意提出要求。

2、规范相关报表填写事项。全面规范精简各类交叉重复、布置随意的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事项,努力做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并精简填写的内容和次数,避免重复填报。

3、从严抽调借用教师事宜。教育部门统筹中小学教师安排使用工作,严格限制和规范有关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抽调借用。对于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任务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应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同意,并报同级党委审批备案,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4、教学为主,减少非教学任务。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扶贫任务、维护稳定、扫黑除恶、防灾减灾、消防安全、防艾等重要专项工作,确需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由教育部门严格按要求依程序统筹安排,一般不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不得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如遇特殊时期、紧急情况,根据形势和实际需要,由教育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布置。教育教学才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教育部门和地方党委要把关,未经各级部门应深入沟通,达成共识,对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工作能减尽减,能不开展尽量不开展,减少教师额外非教学工作负担。同时,减少各级各类会议、无实质意义的培训以及不相干检查,促使教师一心一意搞好教学,关注教育本身。

5、尊重教育,改革考评制度。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力争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现在正在落实考核评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