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财政局 | |
信息名称: | 关于本溪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主题分类: | 政府预算 |
发布日期: | 2016-01-06 | 成文日期: | 2016-01-06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关于本溪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本溪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6年1月6日在本溪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本溪市财政局局长 方 颖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本溪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财税工作,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为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35,000万元,同比下降58.8%。其中:税收收入387,670万元,下降59.4%;非税收入147,330万元,下降57%。
具体分析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的原因: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全市收入下降36.9个百分点,占减收总额的62.8%。主要是,由于钢材市场产能过剩,制造业税收预计下降16%。由于铁粉价格持续低迷,企业开工不足,采矿业预计下降52%。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房地产业预计下降37%,建筑业预计下降30%。全市与经济直接相关的五项主体税收预计减收7.7亿元,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等预计减收0.6亿元。由于我市新开工项目少,导致当年占用土地大幅减少,耕地占用税减收20.8亿元。由于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资产交易规模大幅萎缩,国有资产收益比上年减少18.8亿元。
2.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导致全市收入下降4.5个百分点,占减收总额的7.6%。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逐步扩大“营改增”改革范围、减免小微企业相关税收、推进资源税改革等。其中,资源税减半征收是主要因素,全年预计减收4.5亿元。为减轻企业负担,落实省政府取消、缓征部分收费和基金政策,全市非税收入预计减收1.3亿元。
3.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做实财政收入,影响22.6亿元,导致全市收入下降17.4个百分点,占减收总额的29.6%。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做实财政收入,为财政收支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真正反映地方财政实际困难,能够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政策支持,减轻与收入规模直接挂钩的各项上解上级支出,为财政持续发展卸去包袱。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1,331,806万元,同比下降28.3%。其中:教育213,082万元,增长0.3%;科学技术36,669万元,增长21.5%;农林水事务132,651万元,增长1.1%;社会保障和就业338,255万元,增长4.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8,219万元,下降79.3%;城乡社区支出83,303万元,下降75.8%。支出下降主要是做实财政收入相应减少支出。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000万元,加上省以上补助等收入后,收入总计为2,166,924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1,806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项支出等,支出总计为2,166,924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省以上补助收入中,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94,774万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城市低保、就业补助和抚恤252,554万元,农林水和扶贫77,995万元,节能环保66,421万元,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30,427万元,教科文事业14,575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30,960万元,公路铁路建设和石油价格改革补贴30,955万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1,740万元,服务业发展和贸易贷款贴息11,393万元,公共安全12,287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和保护12,207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315,58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等收入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780,501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74,730万元,同比下降15.9%。其中:税收收入186,900万元,下降18.7%;非税收入87,830万元,下降9.3%。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721,324万元,增长8.8%。虽然市本级收入下降,但通过落实国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认真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并两次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支出预算,保障了市本级各项事业发展的支出需求。其中:教育82,179万元,增长12.6%;科学技术12,967万元,增长5.2%;农林水事务22,268万元,增长16.8%;社会保障和就业286,610万元,增长10.6%;文化体育与传媒24,026万元,增长6.6%。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730万元,加上省以上补助、县区上解等收入后,收入总计为1,904,538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1,324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补助县区各项支出、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项支出等,支出总计为1,904,538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108,272万元,同比下降70.3%,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减少。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82,041万元,下降74.5%;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1,428万元,下降15.8%;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500万元,下降8.6%;彩票公益金收入3,216万元,下降15.2%。
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计122,131万元,下降67.5%。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9,959万元,下降7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126万元,下降0.9%;农林水事务545万元,下降95.1%;其他支出5,135万元,下降18.1%。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08,272万元,加上省补助收入、调入资金以及结转后,收入总计为346,124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22,131万元,加上调出资金、上解支出等,支出总计为346,124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38,238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计43,892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36,796万元,下降76.7%。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8,791万元,下降85.4%;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4,240万元,下降50%;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000万元,下降9.1%;彩票公益金收入3,216万元,下降15.2%。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计41,103万元,下降69.5%。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809万元,下降71.3%;农林水事务60万元,下降93.7%;其他支出3,978万元,增长8.3%。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36,796万元,加上省补助收入、上解收入和结转后,收入总计为165,835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41,103万元,加上调出资金、上解支出等,支出总计为165,835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三)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281.4万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国有独资企业269万元,国有控股企业12.4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预计出281.4万元,增长39.3%。其中:用于企业善后工作经费30万元,解决企业离退休职工欠缴各项保险费用224.4万元,企业退休教师职工待遇差费用27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按照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预算决议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直面困难,科学谋划,勇于担当,找准经济“切入点”,打好财政“组合拳”,注入发展“新动力”,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力保障运转支出,保障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主动作为抓收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面对经济下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出主意、想办法,把抓收入、保支出、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合力抓收入。建立市县区税务、财政两级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做好经济分析预测和收入调度。着力抓好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重点行业的动态监控,查找增收潜力。二是积极争资金。通过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口沟通、联系汇报,及时掌握中央、省财政的投资政策和方向,全力以赴地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年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9.5亿元,有效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三是定期督支出。推行支出进度考核机制,定期督促部门和县区加快资金拨付,尽早形成实际支出,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2.精准发力办大事,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在全市财政增收困难的情形下,市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集中财力,精准投入,提高效率,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工作的落实。一是盘活存量资金保重点。全市清理盘活停留在各级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存量资金,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和民生保障。让“死钱”变活,“零钱”化整,有效促进财政资金流向改革和民生等具体项目。二是统筹安排资金保重点。投入16.6亿元,用于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观音阁水库输水工程、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及高新区新城客运站等项目建设。投入3.8亿元,推进棚户区建设,支持了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点、丹阜高速公路桃仙至石桥子路灯亮化工程建设等项目。三是用好债券资金保重点。成功发行一般性和专项地方置换债券49.6亿元,全部偿还了当年到期政府债务。争取地债资金4亿元,上报10.2亿元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公益项目支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管理上台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彻底打破基数概念,统筹考虑财力安排和非税两个来源,精确核实人员和公用经费,全面审核项目支出政策依据,区分轻重缓急编制项目支出计划,保障预算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支出需求。二是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年初预算安排上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公务用车审批。三是继续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初步建立了投融资归口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起融资偿债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融资偿债月报、预警机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设立偿债准备金专户,逐步建立了“举债有度、用债有效、还债有信、管理有力”的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体系。四是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市本级和部门预决算全部公开到了项级科目,69个市直部门全部公开了本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各县区也公开了相关预决算信息。五是强化资金运行监管。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制定了市本级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和完善覆盖各级财政的监控体系。继续扩大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完成了市本级和县区编报工作。六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网上审批。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本溪市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目前,市本级有391家预算单位实行了网上审批,工作效率更加提高。七是提高政府项目投资评审效率。审核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拦标价、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237个,审核资金22.4亿元,审减3.3亿元。
4.因势施策补短板,催生资金集聚效益。注重加强“政、银、企”深度融合,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融入经济领域,构筑“资金池”。一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设立市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基金项目库。同时,紧紧抓住省政府设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机遇,做好我市首批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的争取工作。二是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拓展建设项目融资渠道。制定了推广PPP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市项目库和专业咨询机构库。第一批已经公示PPP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161.1亿元。加快推进先期相对成熟的5个示范项目,助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三是开展融资担保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640万元。开展小额贷款担保业务937笔,贷款金额达到7,119万元。
5.注重普惠保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各级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降标准、不打折扣,全市各类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2%以上,支出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增加工资性收入倾斜。一是多方筹措资金来源,确保养老金发放。全年争取养老保险上级专项补助资金18亿元,向省个人账户借款29.2亿元,保证了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落实医保提标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新农合实行了门诊和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三是支持“三农”发展。投入资金4.8亿元,支持春耕生产、青山工程和我市重点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支持农产品和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测,及时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0.86亿元,支持产业化经营及土地治理。投入资金1亿元,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和桥梁建设。四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和工资改革,全市筹措资金5.47亿元,其中市本级2.64亿元,落实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财政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持续,加上国家税制改革减税效果快速显现,财政收入进入低速增长期,但法定支出、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地方政府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养老等社保基金收支缺口越来越大,机关事业及工伤保险业连续两年出现缺口,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运行异常困难。同时,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对依法理财、强化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财政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凸显,财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2016年预算草案
2016年,全市财政工作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受外部大环境影响,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明年国家还将新出台一系列刚性增支政策,同时继续落实城镇居民养老和医保提标,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机制和落实车改政策,设立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再加上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和社保基金支付需求等,财政收支压力前所未有。
面对异常复杂的困难局面,全市上下必须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增进共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找准财政定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雷厉风行的作风,从严从实抓好各项财政工作落实。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561,750万元,同比增长5%。其中:税收收入412,910万元,增长6.5%;非税收入148,840万元,增长1%。加上各项上级补助、扣除上解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支出的资金规模为901,318万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901,31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安排307,19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安排594,120万元,增长3.2%。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教育168,544万元,增长5%;科学技术5,290万元,增长51.2%;农林水事务38,640万元,增长2.8%;社会保障和就业68,534万元,增长3.6%;文化体育与传媒25,324万元,增长2.8%。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330,17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等收入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554,495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286,460万元,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195,570万元,增长4.6%;非税收入90,890万元,增长3.5%。加上各项上级补助、扣除上解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支出的资金规模为519,757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519,757万元,其中: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安排240,55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安排279,202万元,增长2.7%。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教育78,490万元,增长14.5%;科学技术1,554万元,增长8.1%;农林水事务12,577万元,增长8.1%;社会保障和就业23,729万元,增长11.4%;文化体育与传媒16,922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59,657万元,同比增长47.5%。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34,564万元,增长64%;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9,762万元,下降14.6%;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500万元,与上年持平;彩票公益金收入4,451万元,增长38.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154,247万元,增长26.3%。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7,994万元,增长48.1%;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54万元,增长155.5%;其他支出5,299万元,增长3.2%。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59,657万元,加上上级补助、结余后,收入总计为228,116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54,247万元,加上年底结余后,支出总计为228,116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88,68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82,792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84,449万元,同比增长129.5%。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65,800万元,增长2.5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4,268万元,增长0.7%;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000万元,与上年持平;彩票公益金收入4,451万元,增长38.4%。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78,552万元,增长91.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2,799万元,增长97.8%;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54万元,增长155.5%;其他支出5,099万元,增长28.2 %。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84,449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总计为103,950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78,552万元,加上年终结余后,支出总计为103,95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三)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16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安排195万元,同比下降30.7%,主要是上年有清理以前年度陈欠因素影响。其中:国有独资企业184万元,国有控股企业11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安排195万元,下降30.7%。其中:用于企业善后工作经费36万元,解决企业离退休职工欠缴各项保险费用132万元,企业退休教师职工待遇差费用27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四、确保完成2016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为了“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任务、新要求,为做好明年乃至今后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根本遵循。我们将按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目标,大力推进财政改革,继续支持结构调整,持续加强保障与改善民生,不断强化风险防控,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坚持依法理财不动摇。切实增强预算法治观念,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理念,强化违法追责的意识。一是大力宣传学习《预算法》。将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财政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坚持学以致用,经常对照检查,严格依法办事,严肃财经纪律。二是逐步完善全口径预算。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目标,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全部政府收支行为都纳入预算管理,使政府预算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收支情况。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坚持预算法定原则,树立无预算不支出的新理念。各预算单位均要严格执行年初批复的预算,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方向、调整支出用途,不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执行中确需调剂或追加的,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财政收支、专项资金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加强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着力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2.坚持厚植财源不动摇。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谋发展,归根结底必须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抓实体经济。要发挥每一项财政政策、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导向撬动作用,做大经济“蛋糕”。一是激活存量。在有基础、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上下功夫,全力支持和服务本钢发展,发挥本钢地区经济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协调本钢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帮扶,各类专项和配套资金投向税收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实现现有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二是吸引增量。抓项目、抓企业、抓实体经济,坚持“引资”与“引税”并重,以税收为导向加强项目评审,要将有限的资源优先向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倾斜,要补发展短板,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三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通过推广运用PPP模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千方百计培育财源、涵养财源、壮大财源、厚植财源。
3.坚持质量效益不动摇。把质量效益作为财政工作的生命线,将质量效益理念贯彻到每一项工作、每一笔资金、每一个政策中去。一是狠抓财政收入质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重点行业的动态监控,强化综合治税,依法组织财政收入。既要解决零散税收跑冒滴漏的问题,也要严肃查处虚收、空转等问题。二是狠抓支出整合压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非税收入调控力度,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顺序安排支出。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深化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公务用车审批。三是狠抓预算绩效管理。选择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个项目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关注度高、体现部门职能的重要项目等实施绩效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对纳入绩效预算范围的单位和项目,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
4.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继续发扬勇于改革、富于创新的精神,做到体制内提升水平、体制外激发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的撬动引导作用,让社会和人民群众满意。一是继续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进一步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力度,预算单位超过两年以上的项目结余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确需在以后年度继续实施的,作为新预算项目重新申请安排。三是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以城建、交通、旅游等资产运营集团为主体,承担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等任务,吸引社会投资机构参与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实现现有资源整合运作。四是用好、用活政府购买服务政策。通过公开招投标、社会专家参与评审等方式确定公共服务项目的承接主体,将使用效益高、实施成本低的项目优选出来,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名 词 解 释
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发生的收支预算。基金预算遵循“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的基本原则。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
4.预决算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相关组织机构向公众公开或开放自己所拥有的财政预算信息,使其他组织机构和公众个人可以基于任何正当理由,采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获得相关信息。
5.结转下年(上年结转)。是年终滚存结余的一部分,即当年支出预算受某些因素影响尚未完成的支出项目,需转到下年继续使用的项目支出。
6.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财政给予下级财政的补助款项。包括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等。
7.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财政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8.专项转移支付。是指由上级财政按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的专项预算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如特大灾害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费等。
9.上解支出。下级财政直接划解上级财政的款项。包括财政体制调整上解支出和专项上解支出。
10.专项上解支出。是指国家出台政策导致上级财政收入转为下级财政收入,或原应由下级财政负担的支出转移到上级财政,由此形成上级财政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要由下级财政专项上解上级财政的支出。
11.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12.部门预算。是指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全面反映部门预算内、外各项收支活动的年度综合财政计划。
13.偿债准备金。是指各级政府为及时偿还到期债务,避免还债扣款冲击地方预算正常运行,按当年到期政府债务的一定比例在预算中安排的专项资金,是地方政府防范财政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14.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15.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这项系统工程中,取消乡统筹和改革村提留后,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它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和直接受益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
16.“三公”经费。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