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谈创城】市司法局:落实任务 汇聚合力 确保创城工作提质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开局就要提速,起步就要争先”的工作要求,市创城办联合本溪日报社、本溪广播电视台推出“一把手谈创城”专题专栏,汇聚创城合力,分享交流各创城责任单位落实工作的实际举措,推进创城的进度成效,谋划好新一年创城工作,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营造“人人关注创城、人人参与创城、人人支持创城”的良好氛围。
问: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以后,市司法局采取了哪些实质性的工作措施?
去年8月27日,市委、市政府吹响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之后,市司法局第二天就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研究贯彻落实。市司法局成立“创城”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城工作方案》,结合市司法局工作实际,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创城工作任务细化为6个方面、23项任务,由创城办牵头,坚持问题导向,逐月调度,确保推进有效。
按要求,市司法局与明山区东兴、长青、青平、院校四个社区结成共建对子。针对社区垃圾乱丢、车辆乱放、设施陈旧、以及不文明现象等问题,累计投入资金2.5万余元,深入社区935人次,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引导和环境改善。研究制定了全市《“八五”普法规划》,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将与“创城”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作为全市普法工作的重点。在市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设立“学用民法典”“每周一法”两个创城系列普法专栏,已开展3期,并选取真实案例63件以案释法,引导群众规范日常行为习惯。自创城工作启动以来,全系统在市、县(区)两级普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累计推送各类普法资讯317条。在“12.4”国家“宪法日宣传周”期间,通过“线上演出”的方式,播放以“创城”为主题的法治文艺节目,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创城”助力,市司法局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法律援助等专业队伍,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开展“为民办实事、法援伴你行”活动,组织全市21家律师事务所主动联系民营企业,深入开展“法治体检”等活动,举办报告会70多场。
为强化市民的公证意识,避免家庭纠纷、提升文明程度,针对疫情现状,积极探索公证服务新模式,开展远程视频公证业务,实现从线下坐堂到线上零接触服务的转变,切实解决了市民异地公证难的问题。
问:对标市委、市政府创城工作要求,我们的主要差距在哪里?
对标市委、市政府创城工作要求,市司法局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今年1月1日施行的《本溪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规范和促进文明行为提供了遵循,加大宣传引导,鼓励施行大有作为;二是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原则,全市涉关行政机关在普法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合力;三是全市司法系统的法律工作者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如何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问:2022年,市司法局需要做好哪些主要工作?
2022年是全市开展“八五”普法的第二年,也是全市司法系统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巩固提升年。为确保“创城”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必须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努力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与“创城”工作密切相关的30个法律法规为重点,坚持“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督促57家行政机关开展“创城”普法工作。同时,加强全市普法新媒体阵地建设,在“本溪普法”微博、微信的基础上,启用“本溪普法”抖音号,用普法系列剧、短视频等载体开展以案释法,倡导与鼓励公民遵守法律法规。
二是建立健全与公安、民政等行政机关的沟通共享机制,打破公证逐项取证壁垒,有效杜绝违法公证,进而有效避免家庭矛盾纠纷,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以今年1月1日施行的《本溪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指导,引导全市21家律师事务所235名律师、27家基层所16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两支队伍,积极参与全市“创城”志愿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参与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全市499个村、社区“评理说事点”,1033名人民调解员评理说教、主持公道的矛盾纠纷调处作用,总结选树推广“枫桥经验”,有效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信访矛盾隐患,从根本上减少邻里纠纷,提高公民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