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无障碍版
  • 智能机器人
  • 繁體版
  •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桓仁镇创新扶贫方式 给贫困户建公住房

来源:本溪日报 发布时间:2017-08-07 10:24:09 浏览次数: 【字体:

日前,记者一行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六道河子村74岁老人王双成的家门,他乐呵呵地说:“真没想到这辈子流浪了25年,老了老了党还给俺建起了一个家。”同来的镇民政助理赵启峰说:“在我们镇,向王双成这样的建档立卡户住进公住房的已经有了6户,今年他们正在建的公住房还有6户,这样就达到了让扶贫设施流转,扶贫资产不流失的良性循环目标。”

一个时期以来,在对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部分无儿无女建档立卡户来说,帮助建房使其有所居一直是党和政府投入最大的扶贫项目。但有个最直接的问题却让各级政府头痛,就是这样的贫困户在其生活无着落时除了政府无人管,但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帮助其建起新房子后,其资产在其去世后却成了其直系亲属的遗产,变相地使扶贫资金流走损失了。如何让扶贫资产不流失,为更多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人口服务?2015年春天,在帮助镇里六道河子村村民张文才建房时,因其无儿无女又无地方住,镇里决定拿出5万元资金,由村里协调地号,建一座村里的公住房让其居住,产权归镇村共有,在其去世后再把房子转交给别的贫困户居住。

桓仁镇这一举措,不仅解决贫困村民的住所,也有机形成了公共扶贫设施,使其流转而扶贫资产不流失,从而敞开了扶贫工作的一扇新窗口,深受贫困户和乡亲们的支持。

建立镇村公住房初试成功后,去年,他们又投资24万元,在六道河子村和四河村分别建了240平方米公住房,使5户贫困户搬进了新居。村民王双成就是去年搬进公住房的其中一户。他49岁与妻子离婚,自己一人靠给人打更漂泊在外,打工到哪哪就是他的家。去年十月,当他从村里拿到公住房的钥匙时,激动地当场写了一副大红对子贴到门上,上联是:感谢国家政府,下联是:给我幸福生活。

乡政府宣传委员关国胜说,他们建的公住房都是水泥外保温的,窗户都是塑钢的,住60年都没有问题。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住上新房子,今年镇里又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公住房,可解决6户贫困户入住。而且这一经验,还要成为解决贫困户住房的一种创新形式在全镇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