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植根于群众的沃土——我市群众文化“双进双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日前,《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的通知》公布,经验收、公示等环节,57个项目列入名单。全省仅有2个示范项目通过命名,我市群众文化“双进双建”示范项目榜上有名。这一消息为我市为期两年的创建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双进双建”即“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文化进社区,建设新本溪”,入选2013年—2015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虽然创建工作仅两年,然而“双进双建”活动却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文广局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动员近千家单位,协调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调动各级宣传文化艺术人员和社会文化志愿者4000多人次,深入基层开展辅导培训活动,培育出本溪交响乐团、赵铁范文化大院等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典型群体,目前,我市群众文化队伍达到590余支、十万余人。
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活动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在我市城乡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都有数支甚至十几支群众文化团队,在各级文化部门及社区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营造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谐邻里关系。“打麻将时想啥?一起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时想啥?能一样吗?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不引导就滑坡。要想建设向上的公民道德和文化,就得从基层抓起。”我市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道出了群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点带面,让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清河城镇的“太平秧歌”是省级非遗项目,在“双进双建”活动中,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对其加大了扶持力度,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太平秧歌”的传习进行辅导,并于每年春节期间组织展演活动。这些有针对性的举措,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重新活跃在当地百姓的节日里、生活中,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相似的,还有桓仁满族自治县六河村的“乞粒舞”、本溪满族自治县全堡村的“寸跷秧歌”等等,“双进双建”活动为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找到了更有效的方式。
——因势利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上世纪80年代,市群众艺术馆分别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和桓仁满族自治县开设了美术辅导班,在艺术家们的精心辅导下,“桓仁版画”和“铁刹山农民画”逐渐成为我市群众文化的两大品牌。而随着“双进双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鼓励农民画家们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溪风格、本溪特色的农民文化产业。目前,以“桓仁版画”为基础的木制工艺品加工产业已成为普乐堡镇的主导产业;而铁刹山农民画家基地也已颇具规模。“双进双建”活动让文化在浸润心灵的同时,还富裕了群众的生活。
两年的项目创建工作完美收官,透过“双进双建”这一国家级文化惠民品牌,我们更应看到,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对“双进双建”活动十年持之以恒的推进,以及对本溪群众文化数十年不遗余力的辛勤培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