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助力山城经济发展
前言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前不久,我市召开的“我是本溪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行动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本溪振兴发展的战略举措和首要突破口。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刀阔斧地削掉顽疾,不遗余力地补上短板,细致入微地优化措施,让优化营商环境这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带着温度的一丝暖流,深深地浸润到百姓和企业的心里,我们的政府部门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打通服务群众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创新体制机制为优化营商环境铺平道路
营商环境建设的好不好,百姓和企业心中有一把尺,执行部门心中也要有一杆秤。不能缺斤少两,更不能画蛇添足,这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找到能真正发挥优化作用的附着点和发力点。成立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统筹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和监督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各类优化营商环境文件30余件,创新提出并严格执行“七个不允许”要求。共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43项。实现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短压缩至50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实现5个工作日办结。初步建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录入事项20407项。推进“辽事通”APP上线试运行,371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手机查询、申报。完成“网上办”事项6884项,“马上办”事项1247项,“一次办”事项1213项,“就近办”事项353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2%。市、县(区)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含不见面审批事项30项)。7类5823项依申请事项实现提供一份电子申请表即可通办。我市审批管理系统在全省范围内首批实现与国家审批系统的数据对接,并实现实时上传数据。
曾经一度被异地热传的“证明”,如今在我市早已经热度不再了。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 是我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又一次创新实践,它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更是提高城市公共治理能力、对外展现文明城市形象的反光镜和复写纸。目前,我市已直接取消证明事项259项,“减证”比率达到46%;依法保留证明事项295项、市级告知承诺制26项;对市和县(区)124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群众办事无需提供证明。“让群众少跑腿或不跑腿,取消‘证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打造阳光行政照亮“信用本溪”金字招牌
通过打造阳光行政,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我市早已蔚然成风。“政府讲信用,百姓守信用,企业重信用”,良好的信用链条闭环起通畅高效的工作职能和行政效能,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也提高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更提升了沈本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的竞争力。截至10月份,根据全国最新公布的信用工作排名显示,我市信用等级排名位列全国261个地级市的第197位,较年初提升了61名。
2018年“信用本溪”网站在“信用中国(辽宁)”正式上线,发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服务、政策法规、备案管理、专项治理、风险提示等各类涉企信息近百万条。在审批、税务、规划等工作中率先落实信用承诺制度,并将信用承诺书上网公示。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金争取、项目申报、评先表彰等工作中,逐步落实查询使用信用信息或试点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让看不见的信用发挥看得见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常态化、法制化的社会信用体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及企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阳光行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力的关键之举。”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辽宁爱尔创公司总经理张君峰表示,企业能够实现逆市上扬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信用行政就是企业的“定心丸”,良好和稳固的城市信用体系是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依托。
稳固的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坚固的制度保障。市发展改革委先后起草了《本溪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本溪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逐步建立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为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制度化依据,更为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深化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报告中,坚持创新和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创造力,已经成为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共识。我市先后制定了《本溪市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打造以沈阳为龙头的东北亚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施方案(2018-2020)》等措施文件,加强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企业申报和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不断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新机制。“十三五”期间,我市企事业单位共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项、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累计争取资金1.6亿元,有效推进地区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助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制进程。
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做大做强成果转化载体、努力争取科技资金支持,加快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我市先后推进桓仁葡萄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药过程化控制技术创新联盟和海凭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好护士药业、壹立方砂业、药大雷允上药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先后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推进了龙头企业创新试点工作。辽宁科技学院极限创新创业众创空间获批省级众创平台,累计服务创业团队600余个,成功孵化企业22家。构建了海凭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平台、壹立方砂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创新平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72家,超额完成“十三五”预定目标。上药北方药业中试平台等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获批,推动了地区整体创新能力或活力。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高校与我市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能量,“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成果转化275项。
深入实施产业基础科技化与产业链现代化融合发展。高新区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提供检测、分析等各类技术服务5000项,在满足药都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基础上,辐射到沈阳周边地区乃至东三省。药都免疫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厦门大学药学院刘文教授,开展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为辽宁医疗卫生系统及东三省、京津地区开展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辽宁泰阳科技公司为企业提供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的认证报批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上门三问三送”活动为企业发展解难题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全市“三抓三促”分工机制,深化服务企业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针对企业的“上门问建议送政策、上门问需求送服务、上门问困难送帮扶”即“三上门三问三送”活动,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及市直各部门,由“一把手”率先垂范,开展上门服务,按照市里原有包保联责任分工机制,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和释放产能。通过一连串落政策、送服务、解难题,确保了企业“有坎不怕过、有题不怕解”。
为了帮助企业早日度过疫情困难期,市领导连续三次到辽宁高新制药有限公司走访,与企业负责人通话10次,及时帮助企业整改达标,获得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在接到东方三家子矿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后,市领导亲自协调,解决了运输车辆受阻问题,帮助企业完成售电网上交易,降低用电成本,并给企业落实了“稳岗补贴”;通过市工信局牵线搭桥,帮助辽宁交通水泥与辽宁能源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既盘活了公路水泥厂的闲置资产,又节约了交通水泥的生产成本……
“能办的马上办,不能马上办的抓紧时间办。”从市级领导到各县区及市直部门领导,帮扶企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思想高度统一。 截至10月中旬,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深入企业调研1975人次,共收集企业存在问题412项,经沟通协调、现场办公等形式已帮助企业解决的问题264项,得到有效推进的问题148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