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bxskxjsj-2025-00007 发布机构: 本溪市科学技术局
信息名称: 市十四届政协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孵化的提案》(第3047号)答复 主题分类: 2024年
发布日期: 2024-06-07 成文日期: 2024-06-07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市十四届政协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孵化的提案》(第3047号)答复

发布时间:2024-06-07 10:20:10 【字体:

市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孵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工作

《提案》提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孵化存在的问题:一是申报率不高,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三是政策兑现不够彻底,四是在服务平台搭建上仍需加强,并提出了四点建议。问题的提出客观、准确,直接触及了我市民营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孵化工作上的痛点和难点,提出的建议对下一步开展我市相关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2023年,我市在民营小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孵化上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着力政策支撑,出台科技企业扶持政策。为提高民营小微企业申报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我市积极作为,及时制定政策措施,及时释放政策红利,缓解三年疫情和“三重压力”所带来的冲击,使企业申报成本降低。先后出台了《本溪市关于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山城英才计划”广泛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和2023年《本溪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本溪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吃技术饭、走科技发展的路子。

(二)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主要是通过摸清我市现有培育价值企业底数,建立起数据库,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有针对性培育,提高效率。市科技局调研组调阅全市民营企业19938户数据,按照科技标准筛询,选调出1200余家有科技含量的企业,经由县区科技局通过社区进行摸底排查后,最终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26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62家、雏鹰企业数据库25家、瞪羚企业数据库15家,共计371家。利用数据库,建立多方联动的培育机制,形成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的良好态势。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注册353家,新增注册9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13家,新认定23家,重新认定29家,净增15家。雏鹰累计56家,新增11家。瞪羚累计13家,新增3家。雏鹰瞪羚总计69家,新增14家。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盟12家,1家获得省提升盟后补助20万元。指导完成了2022年高企年度报表的调整与规范,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75亿元。目前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67户。2023年组织44户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目前我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已达44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二是积极为企业争取资金奖励,2023年获得“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优质企业培育方向)专项资金450万元。

(三)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发挥科技金融的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为本溪科技金融工作奠定基础。

科技金融工作开展在我市起步较晚,科技型企业贷款门槛高,金融机构对企业不了解不敢放贷,二者之间如墙之隔。为了拆除“篱笆墙”,使金融血液顺畅流进科技企业。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要求全市抓好落实。在市金融发展局的配合下,我们把域内金融机构和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企业拉到一起进行有效对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企直接车”,先后在高新区东北大市场先后组织了4场银企对接会,会上科硕、龙宝、东颢、寨香、木兰花等企业达成融资意向。同时积极争取省贷款贴息政策。银企直通车活动的开展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自主创新动力,使成果不断涌现。

(四)开展科技招商系列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聚焦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基础,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向,围绕产业层次升级、企业主体培育、科技成果引进,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科技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新兴研发机构等“带土移植”人才团队项目。通过带领企业到深圳人才交流会、北京科创会、沈阳人才交流会等走出去招商活动,同时在高新区组织双创大赛和承办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双向活动,极大地宣传了我市科技创新等相关政策,推动了域外人才、项目、团队、企业来溪开展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

(五)提供高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人才保障。市人社局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为高层次多维度的综合人才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是持续改善人才供给“软环境”。2022年9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以《实施“山城英才计划”广泛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山城英才计划”)为核心的“1+42”人才政策体系,2023年,升级出台了《实施“高校学子留溪来溪”专项行动 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推动新时代本溪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将人才政策普惠到每一名来溪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对“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在原发放标准基础上提高10%。加快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待遇,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406人次,补贴资金96.1万元;为34家企业吸纳的106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10.48万元;为吸纳176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33户企业拨付一次性扩岗补助26.4万元。实施“青年见习岗位拓展计划”,落实就业见习补贴55万元。努力形成了各类人才加快汇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二是建立综合性全方位的人才库。2022年我市下发了《本溪市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本溪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两个文件,明确了高层次人的认定标准,将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分为四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包括医疗、子女就学、旅游、住宿等优惠政策,2023年我市认定了2070名高层次人才,同时制发了“山城英才卡”,营造了我市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了我市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

三是聚焦需求导向,以产业引进人才。加快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深入本钢集团、龙新矿业、华润三药等230户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摸清人才需求底数。根据全市产业发展需要,编制发布2023年度《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岗位55个,需求人数155人。2023年全市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19名、高层次人才32名,合计151人,完成全年计划80人的189%。对企业引进、经认定的急需紧缺人才按照薪资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资助。

四是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一是持续完善“本溪人才”微信公众号,发布人才工作信息76条,涉及76家企业用工信息279条,提供就业岗位829个,阅读量12.09万人次,关注人数达3.23万人。二是在“智慧人社”基础上开发了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目前平台已在本溪政务服务网、辽事通APP投入使用,开通人才服务业务9项,包括博士后生活补贴申请、博士后培养平台资助申请、高层次人才认定申请、急需紧缺人才认定申请、企业新引进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申请、山城英才计划优秀工程师申请、山城英才计划优秀高技能人才申请、来溪求职见习人员申请租房补贴申请、职称评审管理等项目,截至目前,在线受理各类人才项目近800人。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

一是继续加大科技招商引进企业力度。聚焦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基础,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向,围绕产业层次升级、企业主体培育、科技成果引进,重点引进国内外高科技成长企业、领军人才项目、新兴研发机构等。

二是继续组织实施产学研联盟。发挥头部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育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上下游配套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

三是继续激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活力,优化科技成果供给。加强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共享,促进科技成果供给。推进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产出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

四是继续深挖潜在的科技型企业。联合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调整好科技型企业培育数据库,作好分类指导和培育,提高科技型企业后备力量。

(二)科技金融方面

2024年,市发改委全面准确贯彻中央关于认真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决策部署。推动本溪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五篇大文章”畅通金融活水,贡献金融力量。同时持续做好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驻溪银行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融资体量。

一是引导驻溪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科技型企业金融产品,发挥“带动提升”效应,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支持科研人员、科创企业家等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金融需求,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逐步降低融资门槛,简化服务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三是优化各类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模式。优化银行的贷款方式,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及科技贷款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性服务平台,打通各类专利、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的瓶颈。

四是加强多部门联动,发挥“杠杆撬动”效应。加强与科技、市场监督、工商联等部门联动,通过走访、座谈、金融宣讲、召开科技型企业专场政银企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入科技型企业,促进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