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无障碍版
  • 智能机器人
  • 繁體版
  •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旅游>旅游资讯>详细内容

“红色+”赋予桓仁文旅产业新活力

来源:本溪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14 12:47:34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巨户沟、文治沟等行政村的党员组成百人团,共同参加“重走抗联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党员们沿着抗联战士走过的足迹重走抗联路,重温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岁月。

  盛夏之初,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凉风习习,气候宜人。城区内的一座纪念馆里,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它就是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九·一八”事变后,桓仁成为东北最大一支抗日义勇军队伍——辽宁民众自卫军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并在这里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政权的第一枪。这里也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创素材地,被誉为国歌唱起的地方。如今,抗战留下的历史故事和遗址遗迹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成为今日桓仁多元化旅游的特色之一。

  “红色旅游+生态”

  整合多元化旅游资源

  沙尖子镇下甸子村山峦叠翠,湖水荡漾,倒映着蓝天白云的万亩稻田在轻风吹拂下惹人沉醉,成为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当地村民说,当地抗日组织“大刀会”曾在焉家堡子地区河岸边上的一个杨树林里埋伏,随后痛杀日寇10余人,每每听闻都让人倍感振奋。

  “这一战,咱们沙尖子‘大刀会’又大获全胜,这是‘大刀会’第二次只靠着几把猎枪、大刀长矛就打败了洋枪洋炮,让敌人胆战心惊,真是大快人心。”沙尖子镇红色旅游讲解员刘长波自豪地说。从那以后,“大刀会”名震浑江两岸,得到群众的由衷赞赏和支持,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400多人的“红纱会”。

  时光飞逝,80多年过去了,可英雄的赞歌不散。这些年,刘长波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当年“大刀会”英雄们的事迹,也会时常将这段故事讲给周围的孩子们和前来参观遗迹的游客听,希望大家不要忘记那段艰难的岁月,从小就练就出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

  高山、湖水、良田、农家……红色历史、生态环境和田园风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而休闲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青睐。经过一番整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有机统一,推动了文化体验、田园风光和特色产业的联合开发。

  “红色旅游+文化”

  与特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老秃顶抗联英雄事迹感动着万千国人。这里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的外地游客,他们登上山顶缅怀那些壮烈牺牲的抗联英雄,这也让当地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木盂子村、仙人洞村等村落陆续将抗联文化和当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广红色旅游的同时,将传统民居变成满族特色新居,成为木盂子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客走进农家乐品尝“满族八大碗”、“满族烤全羊”等满族特色传统美食。

  “来的人越多,俺们的生意就越红火,日子也越过越好。”木盂子村一家满族农家乐老板邵立娟笑着说道,眉眼间流露着自信和喜悦。木盂子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吉告诉记者:“生活好了,老百姓的笑容自然也就多了。”如今,生活的幸福感都写在了村民的笑脸上,而这笑脸正是源自那段可歌可泣的抗联文化记忆。

  “红色旅游+体验”

  让红色文化走进生活

  融合发展过程中,这个县认识到,红色旅游景点都离不开遗迹、纪念馆等,但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走出纪念馆,走进生活,用“体验式旅游”感受红色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

  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里,除了文字、图片、文物的陈列,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也让这段精彩的抗战历史更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目前,该县深挖抗战文化遗产,相继建设和维护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唐聚五广场和枫林谷石营房抗联遗址等多个景观,通过这些景观让游客从不同角度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抗战文化。一段段影像视频让游客们无不切身感受到战士们为民族独立而不顾小我、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智慧。

  “当国歌响起的一刹那我激动地流泪了,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驻足在主题展厅一件件文物和照片前,重温了东北人民抗战历史史实和艰难历程后,来自沈阳的游客张先生激动地说。

  此外,桓仁县还持续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黑土地上的红色基因,使之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创新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