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无障碍版
  • 智能机器人
  • 繁體版
  •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旅游>旅游资讯>详细内容

相看两不厌的风景

来源:本溪日报 发布时间:2017-11-21 14:57:12 浏览次数: 【字体:

  发源于辽东群山之间的太子河,从源头一路蜿蜒流淌,流经众多的青山峻岭,当流入本溪市中心,左岸有一座离它不远的小山却最为本溪人所熟悉与喜爱。
  这座海拔只有二百多米的小山本来籍籍无名,却因城市的环抱,犹如城中绿岛,给城市的人们带来难得的清新与宁静。以山为园,园在山中,人们称这座马鞍形的小山为“花园山”。这是一座独特的“城中山”,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山下城市的熙熙攘攘,守望着山下的万家灯火,因为它收藏着城市的“心事”,所以值得我们去拜访与聆听。
  对于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本溪人来说,“花园山”都是那么的亲切,它用四时的风景典藏着我们幼、小、成、长、恋、婚、老的光阴故事,而我们也用足迹串联起了它四季的风花雪月。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花园山”虽然既不高也没有什么神灵,但我们却对它情有独钟。它不因周围群山皆比它高而失色,相反,却因我们最熟悉它的四季变化,而越发觉得它的雪雨冰霜都是那样的斑斓可爱。2016年,本溪日报社摄影记者林林在望溪公园的天鹅湖,同一位置,同角度拍下了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照片,一份恬静平凡之美,让花园山成为这座城市里最具情感与温度的一员,于本溪人而言,这是一道“相看两不厌”的风景。
  可是你真的了解它吗?
  小东山
  东经123°40′38.0″,北纬41°11′ 31.2″。2005年6月,省测绘局在公园内的“仰贤亭”标注下本溪市的测绘基准点让这山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山”。
  作为一座山,它海拔只有241米,占地42公顷,远比不了与它近在咫尺的平顶山。但是登山环视,不远处的本溪火车站,山下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气势恢宏的本钢厂区、密如蛛网的街巷道路、壮观的太子河衍水大桥,尽收眼底,那份繁华与多彩,美不胜收。
  一百多年前的望溪公园,还只是一座很普通的马鞍型小山包,站在山上,不远处的太子河由东北自西南犹如一条闪亮的玉带流过,并在山下冲击出一片带状的河川平原。如今繁华的站前、平山、东明一带当时还只有几户农家,以务农为生。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因地处本溪湖的东南方,山下人们常在这里打柴而被称为“小东山子”或者“柴山”,山下沿河一带地势平坦的河川地则被称做“长陇地”。
  1904,这里的宁静被打破,日俄战争改变了这座山和山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战争结束后,日本人为了炫耀闲院宫载仁亲王在本溪地区的战功,就在小东山最高处树起一座六棱石塔,取名“圣战东瀛塔”,简称“东瀛塔”,并把山下的“长陇地”取名“宫原”,狂妄地称之为“闲院宫的原野”。日本人因战时需要,修建的“安奉铁路”就在山下不远设“孟家堡”车站,这也奠定了今天本溪火车站的大致位置。
  这座山被作为公园,则规划于1942年的日伪时期,当时称其为“万溪公园”。 据我市第21中学历史教师张达文先生介绍,当时日本人之所以取名“万溪公园”是取“万溪朝东”之意,在今天的东明和建工方向,当年均有溪流自山下流过,汇入太子河。同时,为了纪念当年闲院宫的战绩,日本人在山上建了一座铜像,以此来彰显所谓的武功和狂妄“武运长久”。上世纪80年代,研究本钢历史的史建国先生在一次走访中听说过那尊铜像,据说1945年初,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中日益穷途末路,钢铁、铜等战争资源枯竭,铜像被人抬到特钢株式会社化铜了,用于造子弹,维持奄奄一息的战争机器。铜像不见了,但铜像破碎的基座还在,红色大理石基座残块在草丛里躺了很多年,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以前是做什么用的。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人们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恨尽情地发泄出来,工人们奔上小东山,砸碎了六棱石塔。“宫原”这个耻辱的名字也被改为更容易书写,且有纪念意义的“工源”。时至今日,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四个石灯以及遗弃的“小米石”石雕残骸依旧是历史的见证。
  花园山
  望溪公园虽然是1942年设计规划的,但实建于解放以后的1949年。当时只有140平方米的温室和400平方米的百花池,因此人们称之为“花园山”——山如花园,园藏于山中,十分贴切,本溪人非常喜爱这个“接地气”的名字,直到1956年,公园正式命名为“望溪公园”,本溪人还是习惯称其为“花园山”。
  1950年,望溪公园开始饲养动物,当时驻热河的一支部队调往抗美援朝战场,途径本溪,赠送了一只猴子和一匹骆驼。1952年,公园又引进了熊、广西猴等动物。1959年,望溪公园已经有了花卉区、动物观赏区、体育运动区、文化活动区和葡萄园等,公园初具规模。
  从1963年起,望溪公园每年适时举行花展,当时本溪大丽花、菊花全省闻名,“本溪一号”君子兰在上世纪70年代轰动一时。望溪公园逐渐增添了老虎、猴子、蟒蛇、孔雀、海豹等珍禽异兽,并增添了秋千、灯光球场等设施,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极大丰富了本溪人的文化生活。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园内又增设了天鹅湖、望溪亭、铁索桥、草坪、花园等景观,每逢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天堂,无数的70、80后一代人,在此留下了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到了新世纪,望溪公园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绿化,铺设草坪5万多平方米,并开始免费向市民开放,使这座城中难得的“绿岛”成了人们锻炼、休闲的好地方。
  2006年,随着本溪动植物园的建成,望溪公园内原有动物迁出,“搬家”至平顶山脚下的动植物园。原动物观赏区的猴山及周边动物圈舍被改成了广场,水禽、鸣禽馆改成了风铃园,丹顶鹤和孔雀美术墙,则成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
  2014年,望溪公园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新修建了荟萃园、广场、儿童游乐设施等,原有的亭台设施也得到了整修,整个公园变得更加美丽,景观布局也更加合理。遍布园内的书法、楹联、篆刻等,让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公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美丽的望溪公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念碑
  在“花园山”的最高点上,矗立着一通革命英雄纪念碑,天气晴好的时候,在山下很远处就能看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这里是本溪人缅怀革命先烈光辉事迹的圣地,每逢清明,全市的中小学生都会聚集到这里,缅怀先烈,祭奠英灵。
  革命战争时期,因战况紧张,形势复杂,许多革命烈士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安葬,囿于战争时期的条件所限,这些草草处置的烈士坟墓数年后变得荒芜。1956年冬,当时的辽宁省民政厅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对所辖区内的烈士墓进行调查、登记并集中管理。当时的市民政部门通过近一年的细致调查,查明我市散落在各地的烈士墓有500余座,1957年9月,将这一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写成书面材料,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上呈省民政厅,决定在游人较多的“望溪公园”原伪满纪念塔的旧址,修建“烈士塔”。
  这一请示很快得到批注,市民政部门马上发动全市各界,一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纪念塔和烈士陵园的设计图案,一方面开始整理烈士尸骨。1960年春天,从拟制的13种碑型草图和模型中评选出了一种,并制出碑身模型置于政府广场展示,以听取各方意见。最后审定批准的就是现在矗立在望溪公园最高点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高18米,须弥座高6米,碑身正面是朱德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面是董必武的题词:“光昭日月”;右面是谢觉哉的题词:“与日月同光”;背面碑文是:“向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向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向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向在1960年特大洪水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致敬”、“烈士们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事迹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须弥座周围的四块浮雕内容都是重大的历史史实。正面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左面是东北抗联第一军在长白山地区抗击日寇,浮雕中的指挥员是依照杨靖宇将军的遗像雕塑的;右面是在解放战争中具有全国性战略意义的“辽西追击战”;背面是解放本溪时的“平顶山战斗”。每幅浮雕长为4.8米,高为1.75米,所用材料是中外闻名的北京房山出产的汉白玉,浮雕委托当时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精心制作,并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的能工巧匠们亲自来溪参加雕刻和安装。碑身呈凹型,正下方有麦穗和齿轮石透雕花环,纪念碑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庄严。工程从1959年4月5日开始至1961年10月1日结束,历时两年六个月。1961年10月21日,革命烈士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转眼就是百年,这座曾经籍籍无名的小山,随着城市的发展早已成为了这座城市最著名的“城中之山”。它与我们一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百年风云,也刻印下城市的屈辱与荣光。登山远眺,不远处的太子河依旧闪耀着粼粼的波光,山水之间的城市每天都在拥抱着崭新的太阳,这山、这水、这城,构成了本溪人相看两不厌的风景,本溪人就在这岁月安好中,书写新的荣光。
  相关链接:
  本溪最早的公园
  就像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中心,因保留大片的草地、湖泊与森林而成就了著名的中心公园的种种浪漫与传奇一样,公园,对于城市来说往往是“梦幻”与“浪漫”的代名词。那么我们这座城市最早的公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浪漫与传奇呢?
  本溪最早的公园是1915年日本殖民者在本溪湖火车站以东约1000米处,即现本溪市第二中学后山建立的“神社山公园”。很遗憾,对于当时的本溪人,甚至是每个中国人来说,在这座公园非但没有“浪漫”与“传奇”,更多的是辛酸与屈辱。
  据记载,该公园面积101321平方米,当时园内建有神社、社务所、运动场、动物笼舍、花坛、喷水池,以及日本侵略者歌颂其侵略战绩的纪念碑和为日本侵略军招魂的忠魂碑。这座公园一方面在粉饰着本溪作为一座“城市”的荣光,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特别是日本人的神社和纪念碑更像是毒刺,时时刻刻刺痛着国人的心。
  1945年在“八·一五抗战胜利”后,“神社山公园”遭到了愤怒的市民们的破坏。到1948年本溪解放前,园内仅存花窖、喷水池等少量建筑和仅存的猴、鹿、珍珠鸡等鸟兽11种20余只。本溪解放后,该处不再做为公园用地而被人民政府收回。
  就这样,本溪的第一座公园并没有给本溪人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而是一个时代的伤疤,而作为勿忘国耻的纪念,它给了每一个本溪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灰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