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设的地质学殿堂
太子河上游,山岭绵亘,河流纵横,地理地貌复杂奇特,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地质摇篮”之称,是地质工作者研究地质构造不可多得的宝地,而整个本溪地区也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太子河从山区发源,一路蜿蜒欢唱着向西南流淌,经过观音阁水库,下游的河床越发宽广,在本溪水洞至三架岭,大自然集中展示了它的鬼斧神工,留下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
科普基地 本溪地区最为世人赞叹的地质奇观莫过于太子河畔的国家地质公园,5A级景区本溪水洞了。这个世所罕见的充水溶洞,以九曲银河,钟乳林立而闻名于世,是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极富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 就在本溪水洞景区内,坐落着本溪地质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3080平方米。由地球科学厅、生命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地质遗迹厅、多功能厅和综合厅等部分构成。博物馆充分利用图片、文字、模型、实物标本、影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了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由各种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遗迹。 这个博物馆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集中展示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三个园区30个景区和21个景点内的地质遗迹的地质内涵、科学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演示了本溪地区的地质特点,最大限度地向游客提供相关的地质知识和旅游信息资料,演示了本溪地壳发展变化的历史和全世界第一个成煤期,在距今3亿5千万年以来本溪地区的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的演化,海陆变迁的种种景象。 游客通过观赏便可以学到许多地质学科普知识,地质博物馆是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的生动课堂,成为了省、市科普教育基地。 本溪地质博物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既丰富和完善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硬件设施,又成为了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同时增加了水洞风景区的旅游资源,成为本溪旅游的又一特色亮点。
地质摇篮 本溪地区被誉为“东北地质摇篮”,这是因为本溪地区在长期的地质演化中集中展现了亿万年来地壳变迁的沧海桑田。 本溪地区地质遗迹丰富,地貌景观奇特,自然景观和谐优美。本溪地区的地理结构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等方面,集中地反映了华北地台的重要特点,至今仍令科学界叹为观止。 本溪地区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的地壳变化,至古生代时期形成了太子河凹陷地层,为本溪留下了巨厚的煤层。中生代时期,由于风化和火山的作用,地壳变动剧烈,又对铜、铅、锌、金矿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新生代时期地壳全面抬升,经过长期的夷平剥蚀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今日的地形地貌。 就其地层而言,在各个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中有14个组级地层单位是用本溪地区地名命名的,如大峪组、大堡组、桥头组等,特别是“本溪组”,1962年创名后,便成为通用于“华北地台”的古生代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不仅如此,本溪地区古生物化石属种新、数量多,是从事华北地台型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最佳场所。 本溪地区出露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其岩石类型多,地貌景观奇特,这里又是从事岩石学研究的理想地方。 本溪地区地质构造遗迹种类繁多,现象典型,形态完美,是研究和认识地球构造方面的野外大课堂。本溪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已发现有用矿产47种。主要有铁、铜、铅、锌、煤、石灰石、粘土、磷、硅石、大理石和石膏等。世界上稀有的低磷低硫铁矿石大多藏于此,又是人参铁的故乡。 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多种险峰、峭壁、怪石、峡谷、飞瀑、岩溶、洞穴、地下暗河、滴水洞、天窗、天生桥、温泉、河谷阶地、冰川遗迹、滑坡及泥石流遗迹等地貌景观和地质景观遍布太子河流域,非常壮美,不仅是旅游的好去处,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岩溶、洞穴、暗河、新构造运动、温热泉和灾害地质研究的难得宝地。 1869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就来到本溪进行地质调查。1905年起,日本满洲产业调查会多次考察太子河流域。80多年前,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和赵亚曾先生,也到本溪进行地质考察并留有论著,认为本溪是培养地质工程师的天然课堂;多年来,国内外地学界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师生纷纷前来考察,并著书立说,使本溪充分发挥了“地质摇篮”的作用。
天坑群与金坑村 本溪天坑群地质公园位于本溪市明山区卧龙镇的金坑村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约有40多平方公里。 从市区出发,沿本桓公路一路向东,过了三架岭隧道左转,再沿着一条村级公路一路盘桓而上,就是本溪海拔最高的村庄——明山区卧龙街道办事处金坑村了。在这个海拔600多米的村庄周围18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了多达48处天坑,成为了世所罕有的天坑群奇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与坑相伴,与闭塞、贫瘠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掘取金色的希望,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金坑村四周被当地居民称之为北大岭、草帽山、一道背、二道背、吊死鬼砬子、大夹砬子、小夹砬子等包围,其险峻程度望山名而解其义。村落中盆地不平,沟壑交错,到处是当地村民所说的“坑”。
金坑村共有5个村民组,163户人家,居民562人。全村共有耕地2263亩,人工造地500多亩,山坡地200多亩,人均耕地达5亩之多。该村以农为主,以坑多而得名,当地的村民经常在挖菜窖时,发现地上的土不住地往下掉,掉着掉着就会出现黑洞洞的井口,而且这井很深。据说在解放以前,这里一直被称作“净坑村”,后来人们觉得不雅,就改了一个吉利的村名“金坑村”。 人们在挖菜窖时遇到的怪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正是这种地质构造,造就了这里的天坑群。所谓的天坑,当地百姓称为“响井”。因为人们经常发现在一片翠绿的草丛中发出如雷响般的水泄轰鸣声,“响井”因此得名。在金坑村,每逢雨季,不管多大的雨,落到地上都不见了踪影,人们说这水是被“响井”“吸”走了,其实,那是因为金坑村的地质结构有着极佳的泄洪能力,这里的土壤存不住水。天坑的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貌地区的一种特殊地型。天坑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岩石特性、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坑村的地下是大片的石灰岩,雨水降落在地面上,水沿着土壤、岩石的裂隙渗入地下,一路溶蚀,就在地下形成了大型的溶洞。溶洞的洞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往下崩塌,直到最后洞顶完全塌陷,形成了喀斯特漏斗。在地下雨水侵蚀与地球重力的长期作用下,漏斗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人们看到的天坑。 金坑村天坑群的48个天坑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属峡洞形,即平地有峡洞,另一类则属直上直下的深井型,这些天坑的下面一般都通有地下暗河,它们形成大约在几亿年前的奥陶纪,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有众多天坑密布,堪称举世无双。 特殊的地质结构,使这里的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很差,人们只能靠收集雨雪来解决吃水难题。为此,几乎每家都修有水窖,而每逢天旱,水窖里的水不够用,就要从海拔落差300多米的山下用水车取水,真是滴水贵如油。 金坑村地处海拔600多米的山顶盆地上,交通闭塞,无霜期短,特殊的地质环境又让这里的山坡地土质瘠薄、水源稀缺。用传统的眼光衡量金坑村,这里不管种啥作物都难有大出息。生活在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种土豆,因为唯有耐寒、耐旱,对土地肥力不挑不捡的土豆能与金坑人一起顽强地守望着这块土地。土豆既能当菜,又能当饭,因此在金坑人的餐桌上,土豆可抵得上半年的粮食,所以人们称土豆为“活命豆”。从70年代开始就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土豆种子繁育基地。 1996年,市马铃薯研究所经过多年的观察试验,选择金坑村作为良种繁育基地,把刚刚培育出来的“早大白”等优良品种拿到这里繁育。专家们给出的理由是:这里气候冷凉,可防止土豆品性退化;由于相对封闭,有利于预防病虫害;干旱缺水,正适宜马铃薯这类作物生长。就这样,自然条件的劣势,突然间变成了金坑村的优势,金坑村成了全国闻名的马铃薯培植基地,在市马铃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合力攻关下,通过实施传统品种调优和技术改良,先后培育出“金坑早大白”、“尤金”等优质新品种。这些优良的种薯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在全国众多的薯农心中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现在金坑村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2500多亩,年产土豆近1000万斤,外销达700多万斤,金坑村的马铃薯种植产业扬名国内外,每年的马铃薯成熟季节,原本寂静的小山村都会迎来一拨一伙的马铃薯采购客商。金坑村的土豆甚至通过互联网、微博、朋友圈,销往全国各地。过去人们赖以生存的“活命豆”如今变成了金坑人致富的“金豆子”。 2006年,村村通工程为这个全市海拔最高的村通上了油路,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告别了崎岖泥泞的过去,让人们相信美好的生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2009年,惠及全村的引水工程竣工,汩汩清泉被引上了高山,困扰世世代代金坑人的吃水难终于得到了解决,山村因清泉的注人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发。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断惠及金坑村的村民,科技的力量与人们执着的坚守,让金坑村有了一个金灿灿的未来。
相关链接
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是数十万年前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于距本溪市26公里的东部山区太子河畔,洞内分水、旱二洞。本溪水洞洞口座南面北,洞口高16米,宽25米,呈半月形。进洞口是一座高、宽各20多米,气势磅礴可容纳千人的“迎客厅”。大厅向右,有旱洞长300米,洞穴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各有洞天。
远在5亿7千万年时期,本溪水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时期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 腕足类,腹足类和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它们的躯壳由于水动力的淘洗和磨蚀下沉,便沉积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和化碳酸盐。本溪水洞的 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统亮山组和中统马家沟组时,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这里便缓慢地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在地质运动中受到外力作用不断地对石灰岩进行溶蚀,日积月累,经过亿万年时间,便逐渐发育成今天的水洞。这种溶蚀作用,至今仍在继续进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