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重塑创新创业强大引擎
——中国药都创新园升级改造进行时
尽管十分不舍,但辽宁新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隋亮清楚,现在是必须搬离中国药都创新园、另觅企业发展空间的时候了。
对照本溪高新区今年出台的《中国药都创新园企业入驻管理办法》,新宗康生物的产业定位、科技含量和入驻时间都达不到新规要求。“管委会为我们在标准厂房里找了新厂址,空间结构都更能满足企业未来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据隋亮介绍,该企业入驻创新园近十年,从一家医药服务外包企业转型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早已过了孵化期,“该离开'安乐窝’,展翅高飞了’。
中国药都创新园始建于2008年,总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是一座集医药研发、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于一体的载体平台。由于这里的税费政策更优惠、基础设施更好,一直以来是小企业落户中国药都的首选之所,又因为管委会以往放松了对入驻企业的科技门槛要求,因此造成入园企业多、小、散、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普遍超过孵化培育期的情况,不但有悖其创新孵化的园区定位,而且影响了新项目入驻。因此,今年以来高新区管委会出台相关政策,实行有进有出的运行机制,通过空间重构、功能重塑、资源重组、产业重整,加快“腾笼换鸟”,再造创新创业的强大引擎。
新宗康生物所在的创新园南区B2楼,建筑面积只有4600平方米,却挤挤挨挨摆放了8户不同产业类型的研发和生产企业,长期以来相互影响,均感掣肘又无可奈何。通过此次腾换,其中2户企业被清退,5户企业搬离创新园,剩下一户搬迁到了北区,与其他研发中试企业在一起。
留在创新园的这户企业叫本溪吉凯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环保型电路板阻燃剂的研发与小试,产品应用在苹果、三星手机的芯片上。十几个人的小公司,每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200多万元。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荀明义介绍,现在入驻创新园的企业必须是从事生物医药、绿色原料药、循环经济、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服务外包业务或与之相关的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含量要高,要具有肯定的创新性,要能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条件,同时新规还对研发团队人员构成、单位用地面积、纳税额进行了严格规定。“现在的创新园不是想进就能进,想留就能留的,门槛相当高。”
从事无动物源细胞培养基研发的辽宁壹生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只有20多名员工,每年研发100多种新产品,仅技术转让费每年就赚600多万元。这样的好企业在这次腾换中面积竟缩水了300平方米,总经理张轶对此却很满意。他解释说,因为企业入驻园区晚,当时已经没有成块的区域了,所以一家企业分成三处散落在创新园中,现在通过腾换合成一处,虽然总面积少了,却更加集约高效。
唯尔克干细胞生物科技(辽宁)有限公司在这次腾换中面积暴增,从原来的600平方米变成现在的6000多平方米,买下了南区B1的整栋楼。这栋楼里原有的另外4户企业,有3户被清退,1户搬迁到了标准厂房。
唯尔克干细胞公司入驻中国药都创新园的十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干细胞等生物产品的存储、销售发展成为集存储、研发、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正在申办干细胞药物生产许可证,亟须发展空间。公司总经理贾京桥说,如果没有此次空间腾换,他们将不得不考虑在沈阳建厂发展,这对于公司和本溪高新区来说,都是“双输”的结果。
据统计,一年来共有9户经营不善、产出不高的中国药都创新园企业被予以坚决清退,6户达到出孵条件企业在高新区另寻厂址进行扩大再生产,共清腾出创新园厂区面积10775平方米供给新项目入驻,占园区总面积的28.5%。同时,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对创新园的道路、水、电、供暖、绿化、亮化、楼体外立面、楼内配套设施等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重新规划了办公休闲等分区,满足企业研发运营要求,目前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历时一年基本完成。
为增强创新园的公共服务能力,高新区决定升级改造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改造面积 2000平方米,建设微生物实验室、样品室、理化前处理室、理化实验室等功能区,同时淘汰落后过时设备,购置配备大型高端进口仪器设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前期立项,正在申请上级资金支持、办理环评等手续,装修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为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平台,高新区将沈阳药科大学的化学原料药制药工艺过程安全评估平台引入创新园挂牌,并将创新园A3楼设定为青创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师生在本溪高新区创新创业,推动成果在本地转化。
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园的运营服务能力,本溪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将于近期迁入创新园,集对外服务、审批办事等功能于一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同时,高新区还将加强创新园运营队伍建设,通过“保姆式”服务,提升园区的对外推广、招商引资、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品牌建设、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能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