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委全方位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市体育委围绕按照“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总体思路,以夯实后备人才训练基础为龙头,以体教结合为翼辅,以社会力量为补充,形成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全年向上级训练组织和省级专业队输送运动员24人。
一是以巩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本桓公路被省自行车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辽宁省公路自行车训练基地”。少儿体校连续第四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田径学校、少儿体校、军体校分别被评为省田径、自行车、游泳、篮球和射箭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是训练单位加强运动员选材工作。组织教练员深入乡镇选材,2016年各项目共新增梯队运动员184人,力争使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各组别参赛队伍人员配备齐全,基本完成下届省运会参赛队伍组建工作。
三是体教结合,使运动员学习、训练共同提高。加强我市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采取双向选择的形式,所属训练单位运动员到二高中就读,以及到训练地点较近的小学、初中借读,解决运动员继续升学问题。
四是挖掘社会力量扩宽选材渠道。积极发挥各类俱乐部培训功能。提高青少年业余训练社会化程度,对俱乐部训练出的优秀苗子注册成运动员;利用击剑教练师资资源与赛斯特健身俱乐部场馆设备资源,与赛斯特联办击剑项目。广泛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拓宽招选优秀苗子渠道,形成了多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