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可移动文物家底已经摸清
记者从市博物馆获悉,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我市范围内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市博物馆对馆藏的2677套件、共计5000余件的可移动文物,以及本馆外的386件可移动文物全部完成了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工作,并通过了省专家组和有关部门的审核,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这标志着我市的文物家底得到了进一步摸清,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同时,更为准确、完整、内涵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也将为公众了解我市的历史文化提供方便。
文物总体上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我国已先后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三次普查,而就全国范围来看,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文物类型也更为丰富,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普遍存在资源不清、标准不一、保管状况不明、管理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较低等问题。因此,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部署,经过细致的前期准备,市博物馆从2014年11月开始,对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开展了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截至2015年末,市博物馆对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做到了“应录尽录”的普查全覆盖。从2015年底开始,市博物馆又对部分文物的信息进行了核准、调整与补充,确保了文物信息格式标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相关工作得到了省专家组的肯定,并通过了省有关部门的验收。通过这次普查,市博物馆共馆藏可移动文物2677套件,共计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03件、三级文物869件。
市博物馆保管部承担着此次文物普查的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责任重大。为了普查工作的高标准开展,国家特别制定下发了厚厚的一本《工作手册》,对普查中涉及的各方面工作都有详细的要求和说明,这为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严格按照标准把文物的名称、年代、类别、完残状况、出土地点和时间以及件数等重要信息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录入到网络平台上,国家和省里对这项工作的质量要求很高,我们的压力很大。”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郭晶介绍说。郭晶说,这项工作很“累”人。一方面是身体上的累,对5000多件文物进行多角度的拍照和文档整理,海量的工作压得大家喘不过气。大家甚至把工作带回家,因为晚上11点以后,网速更快,图片等信息更容易传到国家的数据平台上;另一方面则是心累,因为从来没做过这样大规模、高标准的普查工作,经验上稍显不足,都害怕做不好,为工作留下瑕疵,为历史留下遗憾。
正是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文博工作者们对文物信息进行了反复核对与完善,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高标准开展。同时,普查工作的扎实推进,也促进了市博物馆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备案管理机制,实现了文物的标准化、动态化、规范化管理。以此次为契机,文物的价值和作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此外,市博物馆还承担着对馆藏外的全市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他们对市烈士陵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五女山博物馆、本钢博物馆、溪湖区民俗馆的普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帮助,确保了共计386件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完整、准确、规范化录入,基本实现了对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全覆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