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先人 环保过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每当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墓园祭扫先人,与此同时各种印刷精美的冥币、豪华的纸质别墅、摇钱树、豪车、美女等祭祀用品也蜂拥上市,在菜市场、小区门口、马路街边贩卖兜售。“爆竹震天烟袅袅、纸钱香火照天烧”的场景又一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清明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高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消费”超过百亿元。而由此造成的空气污染更是加重了雾霾,提倡文明祭祀,环保祭祖正逢其时。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据民俗专家考证,在战国时代以前古人下葬既没有标志,也不用祭拜,更谈不上烧纸,战国时代之后古人为了便于辨认,开始设立坟头和培土,唐宋以后把纸钱挂在墓地的树枝上、竹竿上、压在坟头上,而真正扫墓烧纸是在明代之后才出现的,目前的许多祭祀习俗,都是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增删和改进的结果。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习俗也需要革故鼎新的,雾霾让更多人看到烟花爆竹的另一面,城市的扩张、耕地的减少也正在推动着丧葬方式的变革。敬重祖先、祭奠先人,并非一定要燃放和焚烧祭品,把纸钱换成鲜花、把哀思诉诸网络、用踏青遥祭避开祭祀拥堵,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说上一段心里话,就能够达到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目的。
“生,事之以礼”。清明节最本质、最人文的内涵是崇尚孝道,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追求“祭之以礼”,不仅背离了清明节的本意,而且还亵渎了先祖的英灵,亲人在世时能够厚养之,过世时能够哀思之就是最大的孝道。
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清明节的内涵,需要张扬节庆的传统内容,让清明扫墓方式更加多样清新,抛弃那些污染空气环境、追求铺张奢华、败坏社会风气、造成安全隐患等非文明方式,让传统文化找到符合时代的文明表达方式,以此来见证当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