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智慧”百姓生活——智慧本溪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之二)
智慧本溪的核心是“惠民板块”,可受基础设施、资金等因素影响,这一板块不能面面俱到,“包打天下”。正因于此,如何能让智慧本溪惠及民生,“智慧”百姓生活,是市委、市政府一直挂心,反复思虑的一件事儿……
我们没有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信息业巨头,也缺少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技术产业。对市民而言,智慧本溪好象与自身不太沾边儿,向170万市民渗透“智慧”,那这个“智慧”就必须看得见用得着,并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市委、市政府用“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开启“惠民社区智慧应用”模式——以“市民网、市民卡”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在全市搭建指尖上的“惠民社区”。
市民网是智慧本溪“惠民板块”一部分,具有车辆违章纪录、公积金查询等33项服务功能,依托这一强大网络功能做后台承载,建立前台225个“社区微信”,与市民网形成“前渠道后总部、手机电脑同步”的辐射式线上架构。而225个社区微信既可以一键操作,同步发送;又可以自立门户,“单兵作战”。首批程家、锦峪、小堡等85个“社区微信”,已于去年10月上线运营,内容涵盖政策解读、家政服务、证件办理、停水停电通知、功能查询等,市民扫描二维码订阅社区微信号,生活诉求便轻松搞定。运营半年,已累计发送信息1万多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2000多件,累计微粉儿达“10万+”……结合市民的“热点”需求,今年初,又创建了“本溪圈儿惠民群”。以“本溪圈儿”为平台,“上游”首批聚合2000多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下游集聚85个“社区微信”渠道,将“上游”用工招聘、产品买卖、餐饮服务、房屋租售等信息,与“下游”居民实时对接,实现供需双方精准营销、点对点匹配。短短3个月,已发送供求信息2000多条,实现有效对接600多次。
指尖上的“惠民社区”,让百姓生活智慧蝶变。
程家社区60多岁石善德师傅,成了“智慧达人”。 冰箱坏了,通过“社区微信”家政服务,直接叫人修理。给老伴儿找陪护,惠民群发出消息,5人预约“面试”。去早市买菜,竟习惯性地用支付宝结账,结果把人家“卖菜哥”给支付“蒙”了。他还把农村亲戚售卖1000多斤土豆的信息,传到“惠民群”,仅5个多小时,几个饭店小老板便摽帮儿把土豆“团”走了……石师傅说,指尖上的“惠民社区”从民生琐事着眼,让智慧本溪与市民生活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真能“俘获”民心啊!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民卡”,“智慧”着市民生活,也“智慧”着一座工业老城的“传奇”。
沈阳铁西区艳粉街的中国银行“上演”过这样一幕:本溪富祥家园的关会明用“市民卡”取款,营业员忙活半天,疑惑着问同事:“本溪市民卡,异地取款,怎么没有手续费?”关先生牛气地接过话茬儿:“我们市民卡在香港取款都不花手续费哦!”这个年轻的80后感慨:“本溪市民卡真是太牛了,公交、医疗、存储、煤水电缴费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事都能‘一卡通’,还能免费领取,真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件大好事儿。”这只是百姓智慧生活中的几个掠影。市民卡保险功能,免费公共WIFI全覆盖,及智慧教育、养老等,都在走进寻常百姓家……
智慧民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但两年间,市委、市政府“四两拨千斤”打出的“民生样儿”,值得我们思考——民生的核心是情怀,更是供给方的一种懂得。市委、市政府抓住民生琐事,顺势而为,“真刀真枪”地惠及百姓,智能了市民生活,也让智慧民生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智慧本溪,春风乍起正当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