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位列全省首位
全面落实“四项清单”制度,扎实推进“六个专项行动”,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靶向发力……进入四季度,“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保持“活力四射”,收效持续升温。日前,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列全省第一位。其中,本钢集团与地方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7%、21.5%,继续携手同行。
从年初开始,我市县区部、各部门在开展“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时便将落实“四项清单”制度放在首位。工作纪实、调查收集、协调解决和督办反馈,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纵向互动,再到市县区、部门间的横向联动,一场双向奔赴“拉力赛”全面打响。5月份,襄阳中院因一起经济案件将明山区某矿产企业账户查封,导致企业面临停产危险。明山区工信局了解具体情况后多次与当地法院、银行及案件审查部门沟通协调,最终恢复了企业生产。
企业“难题”变成部门“议题”,问题的“解决率”挂钩部门的“考核率”,服务实体经济有了实打实的“味道”。1—10月份,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收集企业诉求问题390项,已解决388项,问题解决率达到99.5%。
“六个专项行动”主要针对问题企业帮扶、“小升规”企业培养、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助力“双本”融合发展、提速“智改数转”步伐、惠企政策落实六个方面。截至目前, 全市14户长期停产半停产企业实现复产满产,31户产值下降企业实现产值提升,44户利润亏损企业扭亏为盈。6户企业完成升规入统。前10个月废钢基地完成废钢铁加工量同比增长126%。地方企业向本钢集团供应铁精粉233.43万吨、废钢49.53万吨,为本钢集团平稳运行提供要素保障。据省工信厅刚刚公布的“智改数转”相关数据显示,我市53.8%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生产设备数字化,关键工序2个衡量数字化水平核心指标分别达到64.2%和81%,列全省前列。结合“两新”政策,目前已申报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83个,贷款金额19.69亿元。
各市直部门同向施策、靶向发力,也为“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市发改委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完成企业贷款与直贴贷款余额996.1亿元。市商务局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专项活动,对接60余家钢地联合招商企业,新签约产业链项目216个;市科技局组织65家企业参加中小企业创新政策解读会议;市人社局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16场,提供岗位信息19920个次。